有關摩訶衍的整理


有兩個來源
1.
《桑耶論諍中的「大乘和尚見」—「頓入」說的考察》黃敏浩、劉宇光,佛學研究中心學報,第六期,頁151-180http://ccbs.ntu.edu.tw/FULLTEXT/JR-BJ011/bj99863.htm




2.
大圓滿與和尚摩訶衍 義成仁波切著http://sh.netsh.com/wwwboardm/962/messages/39530.html






=========


《桑耶論諍中的「大乘和尚見」—「頓入」說的考察》


摘錄摩訶衍的見地



漢地和尚摩訶衍的門徒們說:「以身語作善法行,是不能成佛的。當住於一無所作中而成佛。」他們固執此一斷見,而不修善行……和尚……並宣說不修正法睡可成佛論,著有《禪定睡眠論》,還有發揮此論的《離諍論禪定復書》……當和尚們見到《解深密經》的教義與自宗見行相違時,用鞋底擦毀經文……和尚說:「作善不善業,不外往善趣和惡趣兩途,以此仍未解脫生死輪迴,且是成佛的障礙。譬如黑白兩雲,任一皆障蔽天空。須任何亦不作意,由任何亦不思想而獲得完全解脫生死輪迴。任何亦不作意、不加分別、不去觀察,即是無緣,這與一時頓入十地無異……。」[13]



===============
大圓滿與和尚摩訶衍


  義成仁波切著


  有等藏傳佛教徒學者評駁大圓滿,聲稱大圓滿主張頓悟及住於無念,是與和尚摩訶衍之見地雷同。下文乃據藏傳佛教資料,對和尚摩訶衍(Ha-Shang MahaYana)見地(非對禪宗)之研究。


  摩訶衍乃中國禪宗大德。禪宗為菩提達摩尊者於公元六世紀所傳來。據善意法日尊者 之《土觀宗派源流》,菩提達摩乃心要宗(譯按:即禪宗),自佛陀首徒迦葉尊者以來之第二十八祖。努佛智尊者(gNubs-Sangs-rGyas Ye-Shes 九至十世紀時人)於《禪定目炬》中,對達摩尊者生平有如下之簡述:


  頓門派(Chig-Ch'ar-Ba)乃由迦葉至達摩多羅(譯按:即菩達摩提) 一系傳下。菩提達摩尊者經海路自東(指印度)而來(中國)。當其抵達中國江南,謁見梁武帝蕭衍時,達摩尊者心知粱武帝不解勝義,遂往加勒柱(mKhar Lag-Ch'u 譯按:此乃譯音,應指洛陽)。


此地有名為卡師(Kha-shi待考)【腳註:疑為「其時」的音譯,蓋譯者誤此為 人名。可參《歷代法寶記》的《達摩傳》原文。】、留支(Liu-chi 即菩提留支)及光統(Kvan-hong)等僧人,嫉妒達摩尊者,而留支更曾六次向其下毒,皆不能害。最後,(達摩尊者)終能尋得一徒(譯按:指慧可)盡 傳其法,後逝於漢土,歸葬。有商人名宋雲(Un)者旅次天竺,於蔥嶺(Ramatingilaka)見達摩尊者手持一鞋,遂與尊者詳談。返國後,對人言及 其遇,
人遂發尊者冢,只獲一鞋於其棺中。眾皆尊其為聖者。【腳註:努佛智尊者所據,應為晚唐以後的說法,如《傳法記》、《歷代法寶記》等,實不可靠。可參《禪宗史實考辨》(《現代佛教學術叢刊》第三冊)。】


  據努佛智尊者《禪定目炬》所言,摩訶衍乃菩提達摩以下第七傳,而《禪定目炬》同 時亦先序普寂(651-739),後再排以摩訶衍,二者之腳註則分別序之為第十與十一。此腳註之真實性難考。是故摩訶衍可能屬北宗普寂門下,但應非普寂親 傳,蓋摩訶衍在西藏,為九世紀時。關於摩訶衍生平之資料不多,只知其於赤松德贊王(790 -858A .D.)時,乃藏地中著名漢土佛學大師。因摩訶衍奉行 頓門派教法,故於藏地受屬於漸門派之印度大德所反對。
最後,於現代西方學者所謂「桑耶僧諍會」之辯論中,摩訶衍為印度大德蓮花戒(Kamalasila)所挫敗。摩訶衍及其徒眾被逼離藏,而其教法亦禁行於藏土。自此以後,摩訶衍之教法遂絕跡於西藏,所能見者亦僅為零星對其批評之篇章而已。關於其教法真相如何
及究竟其是否為真正之禪宗等問題,資料確實不足。然近世所發現:由努佛智尊者所著之《禪定目炬》,及一些敦煌文獻,稍可補足關於摩訶衍教法之資料。下詳。


  復須注意,或謂不少大乘經教之翻譯為藏文,乃憑一名大乘和尚之記憶而成。究竟此是否與摩訶衍同屬一人?龍青巴尊者於《宗輪藏》中云:


  不少被日成(Nyi-Ma dNgos-Grub)焚燬於天竺那爛陀寺之經典,先已譯為漢文,如《華嚴》、《大般涅槃》及《律藏》等,由遍照護及巴·尚喜('Ba' Sang-Shis)二人據大乘和尚之記憶而譯為藏文。


  傳統藏學家皆認為摩訶衍否定善業,而只主張住於無念。彼等對摩訶衍觀點之描述如 出一轍,均似根據摩訶衍與蓮花戒辯論時所采之觀點而發。以下所錄,乃自祖拉成瓦(Tshug-Lag 'Phreng-Ba 1454-1566譯言藏鬘)之《智者喜筵》,其他資料,則於西藏編年史《巴協》及布頓大師(Bu-sTon Rin-Ch'en Grub 1290-1364)《佛教史大寶藏論》中,皆有大同小異之記載:  


(與蓮花戒辯論時)摩訶衍謂:「一切既為心識尋伺所生,由善不善業之業力故,遂 感善道或惡道之果報,眾生由是流轉於輪迴中。只須無思、無作,則能於輪迴中解脫。是故應無思。十法行,諸如佈施(繕寫、供養、聞法、記憶、唸誦、演說、默 念、思惟及修法)等教授,乃為鈍根及無善業資糧者而施設。對具足成熟根器之利根行人而言,善不善業皆是障礙,譬如黑白二雲,任一皆能障日。是故,無思、無 念及無尋伺則離戲論。此即頓悟,與十地相等。」



  無畏教日尊者於《大圓滿》一書中對摩訶衍之觀修一言以蔽之:


  彼(指摩訶衍)謂心中不思一法,即是甚深(菩提)道。


  眾自解脫尊者於《和合隨筆》中,駁斥摩訶衍之觀修,實乃將大圓滿與大手印之觀修顛倒【腳註:此指修持次第顛倒。】:


  摩訶衍所謂「(住於)無念及無想乃實在之觀修」,實已顛倒大手印與大圓滿所主光明、覺性及空性相融之道。


  善慧法日尊者之《土觀宗派源流》及智悲自在尊者(mkhyen-brtse'i dbang-po l820-1892)之《戒寶大班智達法語》皆如是言:


  至於來到藏地之和尚摩訶衍,雖是宗門,然其教授與宗門所主之見地似有不同。宗門 學者云:凡未為出離心與菩提心所攝持之善業,及彼惡業,雖各別能生樂與苦果,然彼等實無差別,蓋皆不能成一切種智之因。譬如黑雲白雲,雖現不同顏色,然能 障虛空則一。和尚摩訶衍於此不加簡別,倡說一切善分別及惡分別皆能作繫縛。又,宗門之觀修教授及見地中,雖有「全無所作」、「全無所思」之語,然此乃就已 現證實相法性者而言,而和尚摩訶衍則謂初基修行人若能全不作意,即能解脫。是故,不可因一和尚所言有誤,遂引申為一切(宗門)和尚之見皆是邪計


  無畏洲尊者於《龍青心髓》之《遍智教授甘露明點》中,分別抉擇和尚摩訶衍之所謂「見地」及大圓滿見(然而於腳註中,尊者則質疑對摩訶衍見地所一直流傳之指責是否公允):


  據汝所言(摩訶衍之見地中,其教授)無從區別「境心分別」與「直捷無外境」。 (果如是),則墮入不能了別心識與本覺之境地。此極度無明之境地,如悶絕或熟睡,於此境地中一切憶念、思維及覺受皆斷。大圓滿中,無外境根本智不緣「境心分別」,一切分別皆已隱沒於內覺微細如水晶之憶念境界中,其自性無遷,亦無增減,此乃住於離戲論及廣大虛空之所觀境中。是故,二者(指摩訶衍之見地及大圓滿見)無可能有相似之處。


  有一饒具興味之故事,乃關於無垢友尊者、仰定賢尊者(Ting-'Dzin bZang-Po)及一位只知其稱為「和尚」之漢土大德。無垢友尊者乃赴西藏之偉大印度大乘學者;仰定賢則是無垢友尊者心髓教授之心子;該和尚未知是否即 為和尚摩訶衍,然其極有可能屬於漸門派。
此故事說明大圓滿與此等觀修之分別,並指出若不修正定及圓滿體證,則縱使行者能入甚深禪定,及有奇妙之體驗,亦非菩提,只屬虛幻而已。眾自解脫尊者於《成熟灌頂與解脫道之大手印要義問答·呈獻善緣美酒甘露如意》中述此故事:


  於大圓滿歷史中,曾發生如下事實:有一仰氏(Nyang)僧人,曾任赤松德贊王侍從,名為定賢,嘗從一和尚修觀。彼精勤修習,能住於深定中,日以繼夜,毋須飲食,進而獲得神通。當彼自傲於得此妙定之際,遇大班智達無垢友。彼陳述其觀 修(於無垢友求評定),無垢(友)云:「!汝之觀修只能往生於龍族,且汝將歷無量劫沉睡不醒。此終非菩提之因。」遂令仰氏僧人(於大圓滿中)醒悟其過去 世(業力),於是向無垢友尊者學習大圓滿教授,後證得虹光身。


  新資料:本世紀發現兩種文獻,對摩訶衍之見地有所澄清——一為《禪定目炬》(又 名《瑜伽目之禪定》),乃努佛智(九世紀時人)所著。努氏為蓮花生大士二十五弟子之一,與摩訶衍同時。據敦珠寧波車《寧瑪派教法史·帝釋勝王戰鼓妙音雷》 所載,努氏享壽逾百歲。此書因版本罕有,故令歷代學者多緣慳一面。作者於書中以公正及尊敬之態度,敘述佛家不同教派,其中包括當時流行於西藏之頓門派。另 一為十九世紀末,由歐洲學者於中國敦煌所發現之文獻。敦煌文獻包括眾多寶貴經典,及大量以藏文、漢文及其他中亞地區文字所寫之文獻片段,現藏於各地圖書 館,估計其時代應為十二世紀或以前。據傳敦煌文獻中有屬於和尚摩訶衍之著作(不全),大概所指乃一名為《禪定頓悟流轉門》【腳註:似指《頓悟大乘正理決》。】之書。《禪定目炬》曾徵引此書,然本人實未能加以評論。


  《禪定目炬》:本書極其珍貴,因其提供大量當時不同見地、修行及歷史之資料。可 惜因語言、文體、抄寫者字體及內容簡潔等關係,書中多處內容並不清晰,尤待加以闡釋,但目前並無此等評註。當今之世,能深入瞭解本書之學者實已如鳳毛麟 角,即有評釋者或翻譯者,可能亦只屬個人私見,或人云亦云而已。是故,與其試圖論述本書,不如於此述其大略,俾讀者能各立己見為佳。


  本書共八品,第四品論述由印度學者如蓮花戒等於西藏所弘揚之漸門派,被目為不了義;第五品論述於中國由菩提達摩、於西藏則由和尚摩訶衍所弘揚之頓門派;第六品論述密宗;第七品則為諸乘之巔峰——大圓滿。《禪定目炬》清楚說明本書論述教派之次序,乃根據其教授之殊勝,後後勝於前前。以下所引,乃節錄自《禪定目炬》,就入止觀之道,分別闡明四派之要義與區別:


  一、新門派(Tsen-Men),乃漸次舍離「相」之四見,如自性見(對治見、真如見及成就見)等而入於無見【腳註:「正見」即離戲論。】……
  二、頓門派(sTon-Men),自起始時即不依別法,頓時修學無生法性……。大德摩訶衍云:「無念而定於不可思議法性中。」


  努氏(釋頓門派)云:


  於此,並無漸門派之漸修,蓋於本初際剎那頓入於一切相智,此謂無修之修……。於此,並無如漸門派行者之一物可舍,蓋觀空性之本覺,已圓滿積集二資糧(福德與智慧),是以無須清淨,因無所緣與無執著故。
  努氏續釋云:


  據頓門派所言,一切自他法本始無生,而尋伺無生則實令心識污染;由是遂不能得見大義。譬如一棲木之力不能令大海興波。若無思,則能入於法性……漸教乃為下根者而說。


  努氏復云:


  三、據大瑜伽密續言,一切法皆自光明,如本覺。此即二諦無二、非作者所作、遍光明及界智無二……
  四、無上瑜伽:法爾圓成真如中,一切法於無邊清淨及法爾自生智之大界中,皆本始光明;因與果,毋須各自尋覓(或毋須作意),皆法爾圓滿。


  以下為《六祖慧能壇經》之引文:


  法無頓漸,人有利鈍。迷人漸契,悟人頓修。


  《壇經》續云:


  (善知識)見自性自淨,自修自作自性法身,自行佛行,自作自成佛道。


  《壇經》亦云:


  教即無頓浙 迷悟有遲疾
  若學頓法門 愚人不可悉


  《壇經》續云:


  大師言:「……心地無非自性戒,心地無亂自性定,心地無痴自性慧。」


  閱畢所引上文後,當能管窺摩訶衍之見地一二,及其是否與禪宗或大圓滿相似。若和 尚摩訶衍之教授只謂住於無所思維,此即非大乘或大圓滿之經典所教授。若彼謂於體證法性究竟義後,應無念而住,因任何念頭皆能障蔽行者住於證境故,如此則與 大圓滿教授無忤。然而此法只於體證此等成就之行人應機,而非對吾等只具凡夫心識、生活、見地及情緒之人而說。


  大乘確有說頓悟者,尤以密乘與大圓滿為著。然此乃對心識成熟、根器已利、善業已積之人而說,蓋其於今生或宿世,已曾修學故也。


  是以,據傳統西藏學者,如巴氏、布頓及祖拉成瓦(藏鬘)等說法,摩訶衍之「頓 悟」,只屬住於無念而已。《禪定目炬》則清楚表明乃無念而住於法性中。然而,於此須詳加研究其所謂「法性」者為何?及其為何等觀修或證境?複次,據《禪定 目炬》所言,摩訶衍謂漸道乃為下根者而說,然則摩訶衍又如何分別利根鈍根?蓋摩訶衍似乎有教無類;彼豈非認為
大多數人皆利根眾生耶?


  選自《九乘差別廣說》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


1 Response to "有關摩訶衍的整理"

cz草本 提到...

其實,蕭平實的看法就是摩訶衍的看法。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