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卡拉瑪經 Kalama Sutta 》譯版集結 part 3/3

4.《盔沙子--咖拉麻經》暨覓寂比庫注疏

[188]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六五、盔沙子--咖拉麻經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A.i,p.188.)
    如是我聞:一時,世尊在高沙喇國(Kosala)遊行,與大比庫僧俱,到達了稱為盔沙子(kesaputta)的諸咖拉麻(kalamanam)城鎮。
    當盔沙子的咖拉麻們聽到:「據説,尊者沙門苟答馬釋迦子從釋迦族出家,來到盔沙子。而該尊者苟答馬有如此的善聲譽傳揚:『那位世尊即是阿拉漢,正自覺者,明行圓滿者,(善逝,世間解,無上丈夫調御士,天人師,佛,世尊。他在這有天、魔、梵、沙門、婆羅門、人、天人的世間作證了通智。他所宣說的法初善、中善、後善,有義、有文,顯示完全圓滿的清淨梵行)。』得見如此的阿拉漢實是善哉!」
    那時,盔沙子的咖拉麻們前往世尊處。到了之後,有些人向世尊禮敬後坐在一邊;有些人以諸愛語與世尊互相慰問,然後,坐在一邊;有些人向世尊合掌後坐在一邊;有些人自稱姓名後坐在一邊;有些人則沉默地坐在一邊。坐在一邊的盔沙子的諸咖拉麻向世尊(如)此說:「尊者,有一些沙門、婆羅門來到盔沙子,他們只解説、闡明自己的教義,而批評、輕蔑、輕視、破斥他人的教義。尊者,也有其他一些沙門、婆羅門來到盔沙[189]子,他們只解説、闡明自己的教義,而批評、輕蔑、輕視、破斥他人的教義。尊者,我們對那些只是感到懷疑、疑惑:這些諸尊沙門中,誰所説的是真實,誰(所説的)是虛妄呢?」
    (世尊回答咖拉麻們説:)「諸咖拉麻,你們的懷疑是適宜的,你們的疑惑是適當的。對應當懷疑的事〔處〕,你們(應該)生起疑惑。
    來,諸咖拉麻,你們不要輕信傳聞;不要輕信(代代)輾轉相傳(的教説);不要輕信據説如此;不要輕信(:這是)從藏(經典籍而)來的;不要輕信以思考為因〔推論〕(的教説);不要輕信以方法為因〔理因〕(的教説);不要輕信審慮的行相;不要輕信忍可審思之見;不要輕信端嚴的形相;不要輕信:『(這)沙門是我們的老師』。諸咖拉麻,假如你們自己了知:『這些法是不善的,這些法是有罪的;這些法是智者所呵責的;這些法在完全地受持後會導致無利益、痛苦的』,這時,諸咖拉麻,你們應當捨棄。
    諸咖拉麻,你們認為如何,當男子內心生起貪時,那是有利益的,還是無利益的呢?」
    (咖拉麻們回答世尊:)「尊者,是無利益的。」
    (世尊對咖拉麻們説:)「諸咖拉麻,當這個貪欲的男子,由於被貪所征服、心被(貪)所佔取而殺生、不與取、侵犯他妻、説虛誑(語),(而且)也勸導他人(從事)同樣的(行為),這將對他長夜的無利益、痛苦嗎?」
    (咖拉麻們回答世尊:)「是的,尊者。」
    (世尊對咖拉麻們説:)「諸咖拉麻,你們認為如何,當男子內心生起瞋時,那是有利益的,還是無利益的呢?」
    (咖拉麻們回答世尊:)「尊者,是無利益的。」
    (世尊對咖拉麻們説:)「諸咖拉麻,當這個瞋恚的男子,由於被瞋所征服、心被(瞋)所佔取而殺生、不與取、侵犯他妻、説虛誑(語),(而且)也勸導他人(從事)同樣的(行為),這將對他長夜的無利益、痛苦嗎?」
    (咖拉麻們回答世尊:)「是的,尊者。」
    (世尊對咖拉麻們説:)「諸咖拉麻,你們認為如何,當男子內心生起癡時,那是有利益的,還是無利益的呢?」[190]
    (咖拉麻們回答世尊:)「尊者,是無利益的。」
    (世尊對咖拉麻們説:)「諸咖拉麻,當這個愚癡的男子,由於被癡所征服、心被(癡)所佔取而殺生、不與取、侵犯他妻、説虛誑(語),(而且)也勸導他人(從事)同樣的(行為),這將對他長夜的無利益、痛苦嗎?」
    (咖拉麻們回答世尊:)「是的,尊者。」
    (世尊對咖拉麻們説:)「諸咖拉麻,你們認為如何,這些法是善的,還是不善的呢?」
    (咖拉麻們回答世尊:)「尊者,是不善的。」
    (世尊對咖拉麻們説:「諸咖拉麻,你們認為如何,這些法)是有罪的,還是無罪的呢?」
    (咖拉麻們回答世尊:)「尊者,是有罪的。」
    (世尊對咖拉麻們説:「諸咖拉麻,你們認為如何,這些法)是智者所呵責的,還是智者所讚歎的呢?」
    (咖拉麻們回答世尊:)「尊者,是智者所呵責的。」
    (世尊對咖拉麻們説:「諸咖拉麻,你們認為如何,這些法)在完全地受持後會導致無利益、痛苦的,或不會(導致無利益、痛苦的),還是在此是如何呢?」
    (咖拉麻們回答世尊:)「尊者,在完全地受持後會導致無利益、痛苦的,在此我們(認為的)是如此。」
    (世尊對咖拉麻們説:)「諸咖拉麻,我們所説的:『來,諸咖拉麻,你們不要輕信傳聞;不要輕信(代代)輾轉相傳(的教説);不要輕信據説如此;不要輕信(:這是)從藏(經典籍而)來的;不要輕信以思考為因〔推論〕(的教説);不要輕信以方法為因〔理因〕(的教説);不要輕信審慮的行相;不要輕信忍可審思之見;不要輕信端嚴的形相;不要輕信:『(這)沙門是我們的老師』。諸咖拉麻,假如你們自己了知:「這些法是不善的,這些法是有罪的;這些法是智者所呵責的;這些法在完全地受持後會導致無利益、痛苦的」,這時,諸咖拉麻,你們應當捨棄。』如此所説的乃緣此而説的。」
    (世尊對咖拉麻們説:)「來,諸咖拉麻,你們不要輕信傳説;不要輕信(代代)輾轉相傳(的教説);(不要輕信據説如此;不要輕信﹙:這是﹚從藏﹙經典籍而﹚來的;不要輕信思考的原因〔推論〕;不要輕信方法的原因〔理因〕;不要輕信行相的審慮;不要輕信忍可審思之見;不要輕信形相的可能性;不要輕信:『﹙這﹚沙門是我們的)老師』。諸咖拉麻,假如你們自己了知:『這些法是善的,這些法是無罪的;這些法是智者所讚歎的;這些法在完全地受持後會導致利益、快樂的』,這時,諸咖拉麻,你們應當具足而住〔奉行〕。
    諸咖拉麻,你們認為如何,當男子內心生起無貪時,那是有利益的,還是無利益的呢?」
    (咖拉麻們回答世尊:)「尊者,是有利益的。」
    (世尊對咖拉麻們説:)「諸咖拉麻,當這個無貪的男子,由於未被貪所征服、心未被(貪)所佔取,既不殺生,也不不與取、不侵犯他妻、不説虛誑(語),(而且)也勸導他人(從事)[191]同樣的(行為),這將對他長夜的利益、快樂嗎?」
    (咖拉麻們回答世尊:)「是的,尊者。」
    (世尊對咖拉麻們説:)「諸咖拉麻,你們認為如何,當男子內心生起無瞋時,那是有利益的,還是無利益的呢?」
    (咖拉麻們回答世尊:)「尊者,是有利益的。」
    (世尊對咖拉麻們説:)「諸咖拉麻,當這個無瞋的男子,由於未被瞋所征服、心未被(瞋)所佔取,既不殺生,(也不不與取、不侵犯他妻、)不説虛誑(語),(而且)也勸導他人(從事)同樣的(行為),這將對他長夜的利益、快樂嗎?」
    (咖拉麻們回答世尊:)「是的,尊者。」
    (世尊對咖拉麻們説:)「諸咖拉麻,你們認為如何,當男子內心生起無癡時,那是有利益的,還是無利益的呢?」
    (咖拉麻們回答世尊:)「尊者,是有利益的。」
    (世尊對咖拉麻們説:)「諸咖拉麻,當這個無癡的男子,由於未被癡所征服、心未被(癡)所佔取,既不殺生,也不不與取、不侵犯他妻、不説虛誑(語),(而且)也勸導他人(從事)同樣的(行為),這將對他長夜的利益、快樂嗎?」
    (咖拉麻們回答世尊:)「是的,尊者。」
    (世尊對咖拉麻們説:)「諸咖拉麻,你們認為如何,這些法是善的,還是不善的呢?」
    (咖拉麻們回答世尊:)「尊者,是善的。」
    (世尊對咖拉麻們説:「諸咖拉麻,你們認為如何,這些法)是有罪的,還是無罪的呢?」
    (咖拉麻們回答世尊:)「尊者,是無罪的。」
    (世尊對咖拉麻們説:「諸咖拉麻,你們認為如何,這些法)是智者所呵責的,還是智者所讚歎的呢?」
    (咖拉麻們回答世尊:)「尊者,是智者所讚歎的。」
    (世尊對咖拉麻們説:「諸咖拉麻,你們認為如何,這些法)在完全地受持後會導致有利益、快樂的,或不會(導致有利益、快樂的),還是在此是如何呢?」
    (咖拉麻們回答世尊:)「尊者,在完全地受持後會導致有利益、快樂的,在此我們(認為的)是如此。」
    (世尊對咖拉麻們説:)「諸咖拉麻,我們所説的:『來,諸咖拉麻,你們不要輕信傳聞;不要輕信(代代)輾轉相傳(的教説);不要輕信據説如此;不要輕信(:這是)從藏(經典籍而)來的;不要輕信以思考為因〔推論〕(的教説);不要輕信以方法為因〔理因〕(的教説);不要輕信審慮的行相;不要輕信忍可審思之見;不要輕信端嚴的形相;不要輕信:『(這)沙門是我們的老師』。諸咖拉麻,假如你們自己了知:『這些法是善的,這些法是無罪的;這些法是智者所讚歎的;這些法在完全地受持後會導致利益、快樂的』,這時,諸咖拉麻,你們應當[192]具足而住〔奉行〕。』如此所説的乃緣此而説的。
    諸咖拉麻,當那聖弟子如此離貪、離瞋、無癡,正知、正念,以慈俱心,對一方遍滿而住,同樣的第二、第三、第四。如是上、下、橫、一切處,一切看作自己,具一切(有情),世間,廣大,無量,無怨,無瞋,與慈俱心遍滿而住;以悲俱心,(對一方遍滿而住,同樣的第二、第三、第四。如是上、下、橫、一切處,一切看作自己,具一切﹙有情﹚,世間,廣大,無量,無怨,無瞋,與慈俱心遍滿而住);以喜俱心,(對一方遍滿而住,同樣的第二、第三、第四。如是上、下、橫、一切處,一切看作自己,具一切﹙有情﹚,世間,廣大,無量,無怨,無瞋,與慈俱心遍滿而住);以捨俱心,對一方遍滿而住,同樣的第二、第三、第四。如是上、下、橫、一切處,一切看作自己,具一切(有情),世間,廣大,無量,無怨,無瞋,與捨俱心遍滿而住。
    諸咖拉麻,當那聖弟子如此無怨心,如此無瞋心,如此無雜染心,如此清淨心,則他在現法中證得四種酥息〔安穩〕。
    『假如有來世,(假如)諸行善、造惡的業有果報的話,在我身壞死後,將會投生到善趣、天界。』這是他的第一種酥息。『假如沒有來世,(假如)諸行善、造惡的業沒有果報的話,在這現法中,我(將)無怨、無瞋、無惱而自我保持快樂。』這是他的第二種酥息。『假如惡報(降臨)在造(惡)者,而我思惟並未對任何人造作惡事,未造惡業的我,怎麼將會被苦所觸呢?』這是他的第三種酥息。『假如惡報不會(降臨)在造(惡)者,則我見到(我沒有造惡及惡報不會降臨在我身上)這兩者自己只是清淨的。』這是他的第四種酥息。
    諸咖拉麻,當那聖弟子如此無怨心,如此無瞋心,如此無雜染心,如此清淨心,則他在現法中證得四種酥息〔安穩〕。」
    (咖拉麻們對世尊説:)「世尊,這是如此,善逝,這是如此。尊者,當那聖弟子如此無怨心,如此無瞋心,如此無雜染心,如此清淨心,則他在現[193]法中證得四種酥息〔安穩〕。『假如有來世,(假如)諸行善、造惡的業有果報的話,在我身壞死後,將會投生到善趣、天界。』這是他的第一種酥息。『假如沒有來世,(假如)諸行善、造惡的業沒有果報的話,在這現法中,我(將)無怨、無瞋、無惱而自我保持快樂。』這是他的第二種酥息。『假如惡報(降臨)在造(惡)者,而我思惟並未對任何人造作惡事,未造惡業的我,怎麼將會被苦所觸呢?』這是他的第三種酥息。『假如惡報不會(降臨)在造(惡)者,則我見到(我沒有造惡及惡報不會降臨在我身上)這兩者自己只是清淨的。』這是他的第四種酥息。尊者,當那聖弟子如此無怨心,如此無瞋心,如此無雜染心,如此清淨心,則他在現法中證得四種酥息〔安穩〕。
    太希有了,尊者!(太美妙了,尊者!尊者,就像扶起翻倒之物,顯露覆蓋之物,為迷途者指出﹙正﹚道,在黑暗中擎舉油燈,使有眼者得見諸色;同樣地,尊者以種種方式說法。)尊者,(從今日開始)我們歸依世尊、歸依法及歸依比庫僧。尊者,願世尊憶持我們為從今天開始終身歸依的在家信徒﹝伍巴薩咖﹞。」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Bhikkhu Santagavesaka  覓寂比庫 2007.8.15.


[304]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五、盔沙子--咖拉麻經註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AA.ii,p.304~6.)

    在第五:「諸咖拉麻城鎮(kalamanam nigamo)」-諸咖拉麻是指諸剎帝利,而他們的城鎮。
    「盔沙子的(kesaputtiya)」-即盔沙子鎮的住(民)。
    「前往(tenupasavkamimsu)」-使人帶取熟酥、生酥等藥品以及八種果汁後而前往。
    「只解説自己的教義(sakamyeva vadam dipenti)」-只談論自己的主張。
    「闡明(jotenti)」-即説明。
    「批評(khumsenti)」-即打擊。[305]
    「輕蔑(vambhenti)」-即輕視。
    「輕視(paribhavanti)」-即表示卑劣的。
    「破斥(opapakkhim karonti)」-即舉罪;向上舉起後再丟棄。
    「尊者,也有其他(aparepi, bhante)」-據説,那是(一個)森林入口的村落,因此經過或想要經過森林(的人就經常)在那裡住宿。那些首先來到的人在解説了自己的教義後就離去;後面來的人(説):「他們知道些什麼?我們的弟子們在我們之前學取某某技藝。」在解説了自己的教義後就離去。諸咖拉麻連一種教義也無法建立。
    他們闡明了此義,在如此告訴世尊後,(接著)説:「尊者,我們對那些(tesam no, bhante)」等。
    此中,「只是感到懷疑(hoteva kavkha)」-即只有懷疑。
    「疑惑(vicikiccha)」-只是它(懷疑)的同義語。
    「適宜的(alam)」-即適當的。
    「不要輕信傳聞(ma anussavena)」-即不要採取傳聞的言論。
    「不要輕信(代代)輾轉相傳(的教説)(ma paramparaya)」-即也不要採取(代代)輾轉相傳的言論。
    「不要輕信據説如此(ma itikiraya)」-即不要採取:「這據説如此」。
    「不要輕信(:這是)從藏(經典籍而)來的(ma pitakasampadanena)」-即不要採取:「(這是)與〔從〕我們的藏(經)聖典而來的。」
    「不要輕信以思考為因〔推論〕(的教説)(ma takkahetu)」-即使是取自推論的,也不要採取。
    「不要輕信以方法為因〔理因〕(的教説)(ma nayahetu)」-即使是取自理趣的,也不要採取。
    「不要輕信審慮的行相(ma akaraparivitakkena)」-即不要採取:「這是極好的原因」,如此審慮的原因。
    「不要輕信忍可審思之見(ma ditthinijjhanakkhantiya)」-不要採取:「(這是)我們在審思、忍可後而來所執取的見解。」
    「不要輕信端嚴的形相(ma bhabbarupataya)」-不要採取:「這位比庫的形相端嚴,這種論説是適宜採信的。」
    「不要輕信:『(這)沙門是我們的老師』(ma samano no garuti)」-不要採取:「這位沙門是我們的老師,這種論説是適宜採信的。」
    「完全地(samatta)」-即圓滿。[306]
    「受持(samadinna)」-即執取的、把取的。
    「這對他(yam sa hoti )」-即所起因的那個人。
    無貪等,當知即是貪等所相反的。
    「離貪(vigatabhijjho)」等為慈的先前部分之談論〔前分論〕。
    由於現在在談論慈等業處,所以説:「以慈俱(mettasahagatena)」等。此中,業處的談論、修習的方法或聖典的解釋,凡所當説的,一切只在該《清淨道論》所説的。
    「如此無怨心(evam averacitto)」-如此由沒有不善怨和怨敵〔人怨〕而無怨心。
    「無瞋心(abyapajjhacitto)」-由沒有忿怒心而沒有心的痛苦。
    「無雜染心(asamkilitthacitto)」-由沒有煩惱而心無雜染。
    「清淨心(visuddhacitto)」-由沒有煩惱垢而成心清淨之意。
    「則他(tassa)」-即該如此的聖弟子。
    「酥息〔安穩〕(assasa)」-處於(有)依靠(的狀態)。
    「假如有來世(sace kho pana atthi paraloko)」-即假如有此世(後)的來世。
    「在我身壞死後,將會投生到(善趣、天界)(thanamaham kayassa bheda param marana...pe... upapajjissami)」-由此原因,在我身壞死後,將會投生到善趣、天界。如此當知一切處的方法。
    「無惱(anigham)」-即無苦。
    「快樂(sukhim)」-即快樂。
    「則我見到這兩者自己只是清淨的(ubhayeneva visuddham attanam samanupassami)」-由見到我並未造惡及(惡報)不會降臨在(我身上)這兩者,而自己只是清淨的。
    其餘的(句義)只是簡單易解的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Bhikkhu Santagavesaka  覓寂比庫 2007.8.17.


[2.165]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五、盔沙子--咖拉麻經疏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AT.ii,pp.165~6.)
    在第五:這些盔沙子住處為「盔沙子的」,所以説「盔沙子鎮的住(民)(kesamuttanigamavasino)」。
    「八種果汁(atthavidhapanakani)」-即芒果汁等八種果汁。
    在「不要輕信傳聞(ma anussavena)」等,有從一個少年時代就開始如此傳聞,如此久遠〔久時〕所傳聞(的故事),在獲得時是有以其他的方式來説這(件事)的。由於反對採信:「這是真實」,的這種傳聞,所以説:「不要輕信傳聞(ma anussavena)」。一再所隨聞的為傳聞。
    其次,從我們的父親、祖父等諸耆宿所輾轉傳來的這教説,如此輾轉所傳來的教説,則是沒有以其他的方式來説這(件事)的。由於反對採信:「這是真實」,的這種(輾轉相傳的教説),所以説:「不要輕信(代代)輾轉相傳(的教説)(ma paramparaya)」。
    有某人或在某事採信只是所説的:「這據説如此」,由於反對〔禁止〕該(只憑據説),所以説:「不要輕信據説如此(ma itikiraya)」。
    這是從藏(經)典籍而來〔所給與〕的,為從藏(經典籍而)來的,即學習典籍者。有些學習藏(經典籍)者在熟練如此的典籍後,將混合、結合,由於反對採信:「這是真實」,的關於這種(從藏﹙經典籍而﹚來的教説),所以説:「不要輕信(:這是)從藏(經典籍而)來的(ma pitakasampadanena)」。而自己所學成的典籍,則説成:「你們不要採信。」
    「混合(samentam)」-即會合的。
    有人在思考:「那應當是如此的」時,而採信只憑自己思惟的(認為):「這是真實」。關於這種(思考為因〔推論〕的教説)而説:「不要輕信以思考為因〔推論〕(的教説)(ma takkahetu)」。
    此外,(有人)以:「由於這是適當的,所以這是真實的」,只憑比量而採信所取的方法。為了反對〔禁止〕該(只憑比量的教説),所以説:「不要輕信以方法為因〔理因〕(的教説)(ma nayahetu)」。
    有人在遍計時,而現起一個原因:「如此這是存在的」,以那:「就是這個意思」,而採信由自己所遍計的行相。為了反對〔禁止〕該(只憑遍計的行相之教説),所以説:「不要輕信審慮的行相(ma akaraparivitakkena)」。
    另外,(有人)從所思考的,依所遍計某義而生起所執取的一個見解:「這是如此,沒有其他的方式。」,如以原因而審思為現前一樣,而忍可所思考的具體化。以那:「就是這個意思」,而採信忍可審思之見。關於該(忍可審思之見),所以説:「不要輕信忍可審思之見(ma ditthinijjhanakkhantiya)」。
    「不善怨(akusalaverassa)」-乃關於殺生等五種怨而説的。
    忿怒是指沒有心的痛苦,所以説:「以沒有忿怒心(kodhacittassa abhavena)」。
    「煩惱(kilesassa)」-壓迫、苦惱的心,即掉舉、追悔等煩惱。
    其餘的,在此〔句義〕只是簡單易解的。

Bhikkhu Santagavesaka  覓寂比庫 2007.8.17.


5. 巴利藏《卡拉瑪經 Kalama Sutta 》喬正一白話譯版
喬正一中譯於西元2008/6/1

  我是這樣聽說的:

  有一次,佛陀帶領著許多比丘一起遊行,來到了古印度拘薩羅國,並進駐該國的卡拉瑪城市中心。城內的人民早已久仰佛陀盛名,便慕名蜂擁造訪佛陀。他們見到了佛陀,向佛陀行過禮後,便恭敬的坐在一旁。

  卡拉瑪人的代表開口問佛陀:「各家各派都對自己的教義老王賣瓜,自賣自誇,矮化別人,抬高自己。若跟他們的教義持不一樣的看法,他們就會駁斥、輕蔑、卑視。佛陀啊,我們實在感到很迷惑,我們實在無法分辨這些人當中,誰說的是真話,誰的話是虛妄不實的?]

  「卡拉瑪人,你們會疑惑是應該的,在所疑之處生疑,在有惑之處起惑,都是正常的現象。」佛陀這麼說。

  「卡拉瑪人,你們只要把握一項原則,那就是:不可因為傳說就信以為真;不可因為是古老的傳統就信以為真;不可因為是正在流行的消息就信以為真;不可因為是宗教經典或書本裡的記載就信以為真;不可因為符合羅輯就信以為真;不可以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;不可因為符合常識或外在的推測就信以為真;不可因為符合自己的預設、見解、或觀念就信以為真;不可因為演說者的權威就信以為真;不可因為『這個沙門是我的導師』就信以為真。」

  佛陀接著說:「卡拉瑪人,當你們自己知道:『這些事是不好的,這些事是有過失的,這些事會受智者譴責的,做這些事情會導致後患無窮,當這些事被採用時會帶來傷害及痛苦之時』--你們便應該捨棄或遠離他們。無論在任何時候,當你們很清楚知道這些事情是不善的、是錯誤的、會受智者譴責的、若接受或採取之後會帶來損害、傷害、痛苦和煩惱時,那麼你們便應該捨棄遠離這些事情。」

  「卡拉瑪人,你們認為人類心中的貪欲、瞋怒、及愚癡,對人是有益的,或是無益的?」佛陀問。
  「佛陀,都是無益的。」卡拉瑪人回答。

  「那麼,卡拉瑪人,如果此人被貪欲、或瞋怒、或愚癡所蒙蔽,因而做出殺人、偷竊、與他人之妻(夫)通姦、及說謊等行徑,你們認為他(她)會不會因此招致長期的痛苦?」
  卡拉瑪人回答:「一定會!」

  佛陀問:「卡拉瑪人,那麼你們認為以上的行徑是善,或不善?]
  「是不善的。」

  「這些行為是有罪的?或無罪?」
  「是有罪的。」

  「這些行為會不會招致無窮的後患?產生無止盡的痛苦與煩惱?」
  「一定會招致無窮的後患,一定會產生無止盡的痛苦與煩惱。」

   佛陀說:「卡拉瑪人,所以我才會這麼說:『不可因為傳說就信以為真;不可因為是古老的傳統就信以為真;不可因為是正在流行的消息就信以為真;不可因為是宗教經典或書本裡的記載就信以為真;不可因為符合羅輯就信以為真;不可以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;不可因為符合常識或外在的推測就信以為真;不可因為符合自己的預設、見解、或觀念就信以為真;不可因為演說者的權威就信以為真;不可因為『這個沙門是我的導師』就信以為真。』當你們自己知道:『這些事是不好的,這些事是有過失的,這些事會受智者譴責的,做這些事情會導致後患無窮,當這些事被採用時會帶來傷害及痛苦之時』--你們便應該捨棄或遠離他們。無論在任何時候,當你們很清楚知道這些事情是不善的、是錯誤的、會受智者譴責的、若接受或採取之後會帶來損害、傷害、痛苦和煩惱時,那麼你們便應該捨棄遠離這些事情。」

  佛陀又問:「卡拉瑪人,如果人類心中沒有貪欲、瞋怒、及愚癡,你們覺得對人是有益的,或是無益的?」
  「佛陀,都是有益的。」

  「那麼,卡拉瑪人,如果此人並未被貪欲、或瞋怒、或愚癡所蒙蔽,並沒有做出殺人、偷竊、與他人之妻(夫)通姦、及說謊等行徑,你們認為他(她)會不會因此獲得恒久的平安與快樂?」
  卡拉瑪人回答:「一定會!」

   佛陀問:「卡拉瑪人,那麼你們認為以上的行徑是善,或不善?]
  「是善的。」

  「這些行為是有罪的?或無罪?」
  「是無罪的。」

  「這些行為會不會受到智者所稱讚?」
  「一定會受到智者所稱讚。」

  「卡拉瑪人,同樣的道理,當你們自己知道:『這些事是好的,這些事是沒有過失的,這些事會受智者稱讚的,做這些事情不會導致後患無窮,當這些事被採用時會帶來平安及快樂時』--你們便應該努力奉行。無論在任何時候,當你們很清楚知道這些事情是善的、是正確的、是有益的、會受智者稱讚的、若接受或採取之後會帶來名譽、成功、平安、快樂時,那麼你們便應該努力奉行這些事情。」

  「卡拉瑪人,佛教的聖弟子們就是這樣修行的,他們離貪、離瞋,不愚癡。時時刻刻保持正知、正念,將內心慈愛之念徧滿一方、二、三、四方世界。將內心的悲憫徧滿一方、二、三、四方世界。將不嫉妒的歡喜之情徧滿一方、二、三、四方世界。將謙卑、無私與平等之心徧滿一方、二、三、四方世界。將如是慈、悲、喜、舍等四心橫徧於全世界上下一切之處,甚至整個宇宙,令廣大、無量、無怨、無惱害之心、徧滿而住。」

  「卡拉瑪人,我的學生若能做到以上的修行,內心沒有怨憎,沒有貪欲、沒有雜染,清淨聖潔,他(她)在今生中便能獲致四種內心的平安與喜樂:
  第一,他(她)會這麼想:『我不確定這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輪回,有沒有因果業報。但萬一這些事情存在,那麼我死後一定會生天,或出生在美好的地方。』這就是他(她)今生的第一種內心的安樂。

  第二,他(她)會這麼想:『我不確定這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輪回,有沒有因果業報。就算沒有,那麼虎死留皮,人死留名,至少我可以為自己、家人或親友留下好的名聲』這就是他(她)今生的第二種內心的安樂。

  第三,他(她)會這麼想:『若作(惡)之人有惡報,那麼我不對任何人懷有惡意,不造惡業,我將來一定不會遇到不幸。』這就是他(她)今生的第三種內心的安樂。

  第四,他(她)會這麼想:『假設作惡之人沒有惡報,那麼至少我心安理得,無愧於天地,無負於他人』這就是他(她)今生的第四種內心的安樂。」

  卡拉瑪人聽完佛陀的啟示以後,皆茅塞頓開,豁然開朗,內心湧起無法言喻的歡喜,他們齊聲稱讚佛陀:「真是了不起!真是偉大!佛陀的教導實在不可思議,猶如使迷路者找到了正途,在黑暗中嶄露了曙光,在闇室中點燃油燈,令大家看清室內的各種東西,佛陀的教導亦是如此。佛陀啊,我們從今起願皈依佛陀、佛法、皈依比丘僧伽,佛陀啊!請接受我們為忠實的在家弟子。」

6. 巴利藏《卡拉瑪經 Kalama Sutta 》蕭式球白話譯版

《增支部》三 六十五《羇舍子①經》 蕭式球譯

我這樣聽聞:

有一次,世尊與一大群比丘在拘薩羅國遊行說法,去到羇舍子市鎮伽藍磨人②居住的地方之中。在羇舍子市鎮的伽藍磨人聽到這個消息: “沙門喬答摩聲名遠播,他是釋迦族人,從釋迦族出家;他是一位阿羅漢、無上正等正覺、明行足、善說、世間解、無上的調禦者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③。他所說的法義開首、中間、結尾都是善美的,言之有物、有意義、圓滿、展示達至清淨的修行道路。他來到這裡了。” 去拜訪這樣的阿羅漢是很有益處的。

之後,羇舍子的伽藍磨人一起去拜訪世尊。他們去到世尊處時,一些人禮敬世尊之後,然後坐在一邊;一些人和世尊善意交談一會之後,然後坐在一邊;一些人對世尊合掌之後,然後坐在一邊;一些人到世尊跟前介紹自己之後,然後坐在一邊;一些人保持肅靜之後,然後坐在一邊。當羇舍子的伽藍磨人全都坐好後,對世尊說:

“尊者啊,有些沙門婆羅門來到羇舍子,他們演說自己的教義,讚揚自己的教義,但責難、看輕、藐視、摧毀其它的教義。尊者啊,當另一些沙門婆羅門來到羇舍子,他們都是同樣演說自己的教義,讚揚自己的教義,但責難、看輕、藐視、摧毀其它的教義。尊者啊,這真使我們猶豫,這真使我們疑惑,不知道在他們之中誰說的是真理?誰說的是謊言?”

“伽藍磨人啊,你們的猶豫是適當的,你們的疑惑是適當的。面對使人猶豫的事情,猶豫便會生起;面對使人疑惑的事情,疑惑便會生起。

“伽藍磨人,聽啊,不要靠傳統、不要靠傳承、不要靠傳言、不要靠宗教典籍、不要靠邏輯、不要靠推斷、不要靠表面外觀、不要靠個人的偏好、不要靠可能性、不要靠沙門和老師。伽藍磨人啊,無論任何時候,當你自己知道這些東西是不善的,這些東西是錯的,這些東西受智者譴責的,這些東西當接受之後會帶來損害和苦惱的,那麼你們便應該捨棄這些東西。

“伽藍磨人啊,你們認為怎樣,一個人的內心若持續生起貪欲,這是有益還是有害的呢?”
“尊者啊,是有害的。”

“伽藍磨人啊,一個貪欲的人,內心受貪欲所壓服、受貪欲所纏擾,使得他去作出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、妄語的行為。這是否會為他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呢?”
“尊者啊,是的。”

“伽藍磨人啊,你們認為怎樣,一個人的內心若持續生起瞋恚…… (與貪欲的經文相同) ……尊者啊,是的。”

“伽藍磨人啊,你們認為怎樣,一個人的內心若持續生起愚癡…… (與貪欲的經文相同) ……尊者啊,是的。”

“伽藍磨人啊,你們認為怎樣,這是善還是不善的呢?”
“尊者啊,是不善的。”

“是錯還是對的呢?”
“尊者啊,是錯的。”

“受智者譴責還是受智者讚揚的呢?”
“尊者啊,受智者譴責的。”

“作出這些行為會帶來損害和苦惱還是不會帶來損害和苦惱的呢?”
“尊者啊,作出這些行為會帶來損害和苦惱的。”

“伽藍磨人,聽啊,因此,無論我們說什麼,你們不要靠傳統、不要靠傳承、不要靠傳言、不要靠宗教典籍、不要靠邏輯、不要靠推斷、不要靠表面外觀、不要靠個人的偏好、不要靠可能性、不要靠沙門和老師。伽藍磨人啊,無論任何時候,當你自己知道這些東西是不善的,這些東西是錯誤的,這些東西受智者譴責的,這些東西當接受之後會帶來損害和苦惱的,那麼你們便應該捨棄這些東西。

“伽藍磨人,聽啊,不要靠傳統、不要靠傳承、不要靠傳言、不要靠宗教典籍、不要靠邏輯、不要靠推斷、不要靠表面外觀、不要靠個人的偏好、不要靠可能性、不要靠沙門和老師。伽藍磨人啊,無論任何時候,當你自己知道這些東西是善的,這些東西是對的,這些東西受智者讚揚的,這些東西當接受之後會帶來利益和快樂的,那麼你們便應該採納及受持這些東西。

“伽藍磨人啊,你們認為怎樣,一個人的內心若持續生起不貪欲,這是有益還是有害的呢?”
“尊者啊,是有益的。”

“伽藍磨人啊,一個不貪欲的人,內心不受貪欲所壓服、不受貪欲纏擾,使得他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。這是否會為他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呢?”
“尊者啊,是的。”

“伽藍磨人啊,你們認為怎樣,一個人的內心若持續生起不瞋恚…… (與不貪欲的經文相同) ……尊者啊,是的。”

“伽藍磨人啊,你們認為怎樣,一個人的內心若持續生起不愚癡…… (與不貪欲的經文相同) ……尊者啊,是的。”

“伽藍磨人啊,你們認為怎樣,這是善還是不善的呢?”
“尊者啊,是善的。”

“是錯還是對的呢?”
“尊者啊,是對的。”

“受智者譴責還是受智者讚揚的呢?”
“尊者啊,受智者讚揚的。”

“作出這些行為會帶來利益和快樂還是不會帶來利益和快樂的呢?”
“尊者啊,作出這些行為會帶來利益和快樂的。”

“伽藍磨人,聽啊,因此,無論我們說什麼,你們不要靠傳統、不要靠傳承、不要靠傳言、不要靠宗教典籍、不要靠邏輯、不要靠推斷、不要靠表面外觀、不要靠個人的偏好、不要靠可能性、不要靠沙門和老師。伽藍磨人啊,無論任何時候,當你自己知道這些東西是善的,這些東西是對的,這些東西受智者讚揚的,這些東西當接受之後會帶來利益和快樂的,那麼你們便應該採納及受持這些東西。

“伽藍磨人啊,一位聖弟子④止息了貪欲和瞋恚,沒有困惑,內心警覺,不失念,持續以慈心向一個方向散發開去;同樣地,持續向第二個方向、第三個方向、第四個方向⑤散發開去;還有持續向上方、下方、四個角落等所有方向散發慈心,散發于所有眾生身上及所有事物之上。他帶著廣大、成熟、沒有限量的慈心,沒有憤恨、沒有瞋恚,持續向外散發開去。

“伽藍磨人啊,一位聖弟子止息了貪欲和瞋恚,沒有困惑,內心警覺,不失念,持續以悲心……(與慈心的經文相同)……持續向外散發開去。

“伽藍磨人啊,一位聖弟子止息了貪欲和瞋恚,沒有困惑,內心警覺,不失念,持續以喜心……(與慈心的經文相同)……持續向外散發開去。

“伽藍磨人啊,一位聖弟子止息了貪欲和瞋恚,沒有困惑,內心警覺,不失念,持續以舍心……(與慈心的經文相同)……持續向外散發開去。

“伽藍磨人啊,這位聖弟子因他的內心沒有憤恨、沒有瞋恚、沒有污染,內心清淨,在現生之中,他能體悟到四種安穩。他知道: ‘若是有來生,若是有善惡業報的話,當我身壞命終的時候,我會投生於天上善趣之中。’ 這是他所體悟到的第一種安穩。

“ ‘若是沒有來生,若是沒有善惡業報的話,我也能在此生之中沒有憤恨、瞋恚、敵意,過著快樂的生活。’ 這是他所體悟到的第二種安穩。

“ ‘若我不對他人作惡行,也沒有作惡行的想法。我怎會受苦惱困擾呢?’ 這是他所體悟到的第三種安穩。

“ ‘若我不作惡行,不管惡業會有積聚還是惡業不會有積聚也沒有關係,我都能清楚明白到我所過的就是清淨的生活。’ 這是他所體悟到的第四種安穩。

“伽藍磨人啊,這位聖弟子因他的內心沒有憤恨、沒有瞋恚、沒有污染,內心清淨,在現生之中,他能體悟到這四種安穩。你們認為是嗎?”

“世尊啊,是的。善說啊,是的。尊者啊,這位聖弟子因他的內心沒有憤恨……(與之前數段的經文相同)……這是他所體悟到的第一種安穩……這是他所體悟到的第二種安穩……這是他所體悟到的第三種安穩……這是他所體悟到的第四種安穩……他能體悟到這四種安穩。

“尊者啊,妙極了!尊者啊,妙極了!尊者啊,世尊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,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;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;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;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,使其它有眼睛的人可以看到東西。尊者啊,我們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尊者啊,願世尊接受我們為優婆塞,從現在起,直至命終,終生皈依!”

① Kesaputta 羇舍子是一個市鎮的名稱。      
② Kalama 伽藍磨是一個種族的名稱。經文中的伽藍磨人是住在羇舍子市鎮中的伽藍磨族人。
③ 由阿羅漢至世尊是佛陀的九種品德,這九種品德分別如下:
   Arahaj 阿羅漢──完滿了修行的人;值得受人供養的人。
   Sammasambuddho 無上正等正覺──以自己的能力,無師自證的人。
   Vijjacaranasampanno 明行足──智慧和品行均具足。
   Sugato 善說──善巧的說法者。
   Lokavidu 世間解──對世間徹底瞭解。
   Anuttarapurisadammasarathi 無上調禦者──最高的教導眾生者。
   Satthadevamanussanaj 天人師──天和人的老師。
   Buddho 佛──覺悟的人。
   Bhagava 世尊──勝利者。
   在以上九種品德之中,有的把第六種無上調禦者分作 “無上士” 和 “調禦者” 兩種的品德。在中國的傳統裡,就是說十種品德的,稱為如來十號,是指佛陀十種不同的稱號。   
④ Ariyasavaka 聖弟子是指在八正道中的修行者,包括出家和在家的人。  
⑤ 四個方向是指東南西北或前後左右四方。

這篇經文可和漢譯本《中阿含經》十六《伽藍經》互相對照。在經中伽藍磨人其實提出了一個極難解答的問題。因為他們長期接觸各種不同的宗教師,而各宗教師都一致地說只有自己的才對其他的不對,使伽藍磨人陷於困惑之中。而佛陀亦是眾宗教師的其中之一,但他不與其它宗教師那樣一般見識,他的答案不但出人意表──無論我們這些宗教師說什麼,不要靠……;無論任何時候,當你知道是不善的便捨棄這些東西,當你知道是善的便接受這些東西──而且還替伽藍磨人清除了他們長期在心中的困惑,更為他們帶來一個用自己的能力來判別事物這個新方向。

佛陀是一位很開通的導師,他從不約束和限制人們的思想,他只是幫助人們開發認清善惡、改善行為的能力。這種開放的態度在宗教界裡是絕無僅有的,這是因為他能徹底看透真理,對自己有充份信心的表現。

一個持戒和修習慈心的人,他清楚知道自己所做的行為是善的,是清淨的。即使是沒有善惡因果,沒有今生他世這回事,他在現生之中都能快樂及有意義地生活;若是有善惡因果,有今生他世這回事,他自己知道來生將會投生於善趣之中。由此可見,佛教雖說有今生他世,但重點還是著重于現世。


No Response to "《卡拉瑪經 Kalama Sutta 》譯版集結 part 3/3"

張貼留言